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蕴藏着无尽可能,有益于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今天,是第二十九个“4·23”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河中院干警推荐的书单,致敬经典,同沐书香。
《之江新语》
习近平 著
孔文军
《之江新语》是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为《浙江日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全书简短精练,又生动活泼;思想深刻,又富有新意。
《之江新语》最大特点是在300—500字内讲明一个道理,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评论的要义在于旗帜鲜明、有的放矢、直截了当。《之江新语》除了短小精悍,观点鲜明外,语言精练、隽永也是一大特色。语言隽永表现在恰当地引经据典,适时地运用群众语言。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经常融会名言典故,意到笔到,恰到好处。诸如强调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引用《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律,引用《礼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提倡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引用《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之江新语》的另一个特色,是善于汲取、提炼群众语言。书中既有古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又有群众语言“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来揭示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生动形象。运用群众语言作观点,也有提炼升华。比如在《打好“团结牌”》中,用到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握指成拳来比喻团结,但在论述“一把手”应在团结上带好头,将“大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关系作了引申。将群众语言在评述新问题时写出新意,这样势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总之,不论是弘扬优良文风上,还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上,《之江新语》都为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值得认真品读。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1949-2009》
温铁军 著
方力
先叠一层甲——学界向来对各种经济危机的讨论众说纷纭,从无定论。因此,推荐此书的原因,更多在人。温铁军教授的治学之道朴实而直接,是“用脚做学问”的典范。他提倡跳出学院式的条条框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俯下身子的实践、基本原理的运用来认识和阐释研究对象。
他认为,1949年至2009年,中国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并在 “城乡”二元体制的应对中走向不同的结局,形成了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凸显了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本书作为一项研究学术成果,相比其他同类书籍,更易于阅读和理解,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认知体验。
《唐山大地震》
钱钢 著
罗旋
那年,还只有23岁的钱钢,是个“又红又专”的文学青年,被抽调到上海《朝霞》杂志社做编辑。当他听说发生了地震时,便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到灾区去,“脚蹬翻毛皮鞋、肩背手压式喷雾器、身穿防疫队的白色大褂,整日奔波在那片震惊世界的废墟上”……于是,大地震发生10年后,有了这本全景刻画、充满反思色彩、兼具文学性与史料性的《唐山大地震》。
作为一部80年代“解冻期”的纪实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没有简单停留在以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写作模式,而更关注的是受灾受难的人本身,更关注的是灾难中的人性。从震前环境的异常表现、大震瞬间的亲历者见闻、震后拂晓的唐山概貌,到给中南海报信的经过、部队和医疗系统的紧急救援,再到幸存者的逃生经历与震后生活——灾难的无情投射和人的心灵景观叠加映照,宏观的泼墨与微观的工笔交融一体,逼真刻画出了一幅属于唐山也属于人类的“七·二八”劫难“全景图”。
从1986年出版至今,鲜有灾难叙事的非虚构作品像《唐山大地震》这样,一版再版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并为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些海外大学列为新闻写作教学参考书。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往往很难想到生存对于生命的含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在一个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本书更显弥足珍贵。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著
夏蕊香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这样的文字为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越来越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雨雪和我互相看老呈现了人与自然的极致和谐,但是随着岁月的侵蚀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空留遗憾。
《额尔古纳河右岸》诗意地描绘出游猎为生的鄂温克人在原始森林中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他们与驯鹿为伴,靠打猎为生,有清新的风,也有篝火旁的舞蹈和歌声。然而,除却这些美好,故事里还有很多令人蹙眉的与自然抗争的生离死别遗憾和远离森林入驻城市的苍凉。这些遗憾和苍凉,预示着鄂温克人伴着驯鹿游猎为生生活的结束,预示着民族文化的消亡。
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鄂温克人离开森林进入城市,远离自然的肆虐,因医疗缺失和迁徙导致的死亡得以消除民族的得以延续,但代价是古老民族传统的消亡,令人唏嘘的同时却也无可奈何,这是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常潇
意大利著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从2017年起陆续被译介至我国,2019年全球销量超过千万册,作者费兰特也因此被《纽约时报》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小说家”。
2020年,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初次接触“那不勒斯四部曲”,我从此便被卷入莱农与莉拉的人生故事中。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前,也许从未有人对女性之间的关系描写得那么好、那么深入。在费兰特笔下,这种关系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套书不仅仅是一个女性成长故事,也是一段历史,它比较客观地讲述了意大利这些年的历史变迁。与其说这是一本女性主义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希望为社会变迁、阶层更迭、乱治交替寻找背后根本动因的政治题材小说,费兰特在两个年轻女孩的成长史里面,织进了历史洪流的经纬,具备一种把读者拉回现实的力量。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珀·李 著
马叙伦
书中讲诉了白人律师阿迪克斯在家乡小镇几乎全民歧视黑人的大背景下,以自己的一腔孤勇,替被诬陷的黑人汤姆全力辩护的故事。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好几年前,当时只觉得是关于教育的书,再回过头看时,这其实是一本关于包容和坚持的书。书中的人们习惯只站在自己的视觉,去单一粗暴地对人施以偏见,黑人汤姆和怪人阿瑟因为肤色或行为被人们所误解甚至诬陷,有时我们自己以为的真相,其实离真正的真相早已南辕北辙。
书中的情况对应到现实,网络中类似的反转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很多时候人们在还没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就开始对某个人“口诛笔伐”,结果等到浑水澄清以后,才发现骂错了人。所谓“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即是如此,所以,这世界才需要有更多跟阿迪克斯一样,坚守良知与正义,敢于戳破谎言、打破偏见的“呐喊者”。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使纷扰的心灵回归宁静,审视自身、不断成长。让我们在生活中进一步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读出如磐的理想信念、读出昂扬的苦干精神、读出扎实的创新能力,书写好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红河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