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苑
我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作者:尚红祥  发布时间:2024-01-05 10:17:04 打印 字号: | |

身有同一职责,肩负同一使命,繁重的执行工作任务几度让“他”陷入自我怀疑,聆听了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后,“他”深受触动。下面,让我们一起倾听弥勒法院执行局局长尚红祥的切身感悟。


尚红祥


回想起曾经那个意气风发、斗志饱满跨入法院大门的自己,现在的我看着堆在办公室的卷宗、面对艰巨的执行任务,曾有几个瞬间我失去了信心,焦虑、紧张这些负面情绪让我陷入精神内耗,如坠深渊,漆黑一片……


一个名字、一段故事击碎了黑暗,鲍卫忠同志如同一道光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刻坚定粉碎了迷茫。


鲍卫忠同志,一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办理执行案件,都还在牵挂着当事人的执行局局长,他用真心真情温暖了阿佤人民,用平凡坚守诠释了司法为民,是我钦佩且终生学习的榜样。


素未谋面,但他的先进事迹却震人心魄,为他热泪盈眶的同时,我不禁深深反思,相同的岗位相同的职责,为何自己却做得不尽如人意?带着此疑问,我在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中寻找到了答案。


我找到了司法为民的初心。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如果走不好这最后一公里路,便会让那些走完了九十九公里的当事人在这短短一公里泯灭希望。第一次了解到鲍卫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内心一个声音响起:有差距,我还有努力的空间,这“最后一公里”,其实也并不是那么难走。如何走、怎么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首先我们应清楚司法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我们对人民群众要抱有深厚的牢不可破的情感。其次,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为民之心要诚、为民效果要实,真正做到如鲍卫忠同志一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排民难,真正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我找到了司法为民的方法。有时我会想有没有什么实在的策略能提升执行质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最大限度实现群众胜诉权益?以真心换真心,鲍卫忠同志的微信朋友圈里一条条为被执行人找销路的动态,用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的公平正义,便是他的真心。正是这种真心,让司法有了温度、让正义有了力量、让百姓有了信任。反观自身,欠缺的就是这样的情怀。情同此心、如我在诉,我们应以司法善意架起沟通群众心田的桥梁。


第一是推心置腹。收到执行案件的那一刻,我就不是旁观者,我是局中人,只有将自身置入矛盾纠纷的争议点,方知当事人的顾虑所在、难处所在,才能因案施策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


第二是永不放弃。无论小案、大案、要案,案案皆重要,哪怕是难啃的“骨头案”,正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轻言放弃每一位当事人。


第三是以身作则。一个个案件处理完了,千千万万个案件排上来,只有案件办好了,当事人才能安心。繁重的执行任务,执行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是破局的关键。身为执行局局长的我,冲锋在前,责无旁贷。正如鲍卫忠同志一样,无私忘我,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带头办好案,才能带好队伍,才能让千千万万个案件当事人权益得到保障。


第四是服务意识。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老百姓选择司法这条路,就足以证明穷尽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方法。作为执行法官,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道路上走得踏实些、舒坦些,以能动司法理念破执行难症结所在,把执源治理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基础保障,迈出脚步、带回民心。



斯人已逝,英名不灭,精神永恒。鲍卫忠同志已离开我们,但他对党忠诚、司法为民、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如一道光,在“最后一公里”道路上照亮着我们每一个执行干警。


 
责任编辑:马叙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