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瑶族自治县位于西南边陲,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国境线长193公里,这里天气炎热,热浪可以从清明一直持续到立冬。或许是长期在炎热的环境里,河口人也养成了热情、爽朗的性格,张跃兰法官就是这样。
张跃兰
河口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审委会专委、一级法官
坚守初心,做边疆人民的守护者
张跃兰的祖籍在湖南,但却是生在河口,长在河口的农场妹子,当年父辈们为支援边疆,从湖南来到了河口,一家人便在此扎根。1994年大学毕业后,张跃兰本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发展,但她毅然选择回到河口法院工作,用她的青春和才华守护这片养育她的热土。她说:“我是在边境线上长大的,天生就有守护边疆的使命。”张跃兰先后在经济庭、民二庭、立案庭、综合审判庭工作,现任河口法院专职审委会委员、综合审判庭负责人。
她释法说理,切身倾听双方当事人的心声,用真情换真心。在办理一起土地侵权纠纷案时,原告认为被告毁坏其土地上的农作物,给其造成了经济损失,便诉至法院,请求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为充分了解案情,张跃兰决定到现场查看案涉争议土地。经了解,原告持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确认的四至界限中的南面与被告存在争议,被告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但这块土地是其姐姐与父亲去开荒剽草的,从1982年就开始种植了,理应是自己的,原告进行栽种,侵犯了他的权益,便将原告的农作物铲除,准备自己栽种。
了解情况后,张跃兰与当事人拉起了家常,从种植农作物的不容易,到合法使用土地的办证途径、程序,及发生此类纠纷时如何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通过她的耐心释法析理,被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会停止侵权行为,原告也体谅被告的不易,自愿放弃赔偿损失的诉求。
雷厉风行,做国门法院的捍卫者
2019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落地河口,河口正式进入自贸时代,但大量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涉外合同纠纷也随之而来。大摞的施工图纸、繁琐的鉴定程序让人望而却步,但张跃兰从不退缩,她奉行高效严谨的态度,质证、对账、选鉴定机构,一气呵成,干脆又利落。
“赶紧去校对判决书。”这是她对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常说的一句话。她不仅对自己的案件认真负责,对年轻干警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她一再告诫,庭审笔录要认真记录,法律文书不能有一个错别字,不能用错一个标点符号,因为“对群众的每一次发声,我们都要有记录,有回应。我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代表法律,中国的法律。”
作为一名老法官,张跃兰办案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她还十分热衷于做法律事业上的传授者,对于院内年轻助理的请教,她总是不吝赐教,将自己所学所知倾囊相授。她常说:“你们年轻人要像海绵一样,每个地方都可以不停吸收知识,我们老法官办案经验比你们多,你们要多问多学多想,才能快速成长,才会不断有人撑起法律审判的担子。”
在这个平凡岗位坚守的近三十年岁月里,张跃兰一直怀揣着年轻时的理想信念,对案件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她所奉献的行业负责。
和风细雨,做兼顾尺度与温度的调解者
但雷厉风行的张跃兰也有柔情的一面,她会在离婚案件中为泣不成声的女方温柔擦干眼泪,她会在抚养费纠纷案件中轻声安慰原告席上的少年……这是她作为一名女性法官的柔软,也是一名作为母亲的真情流露。
“法律有尺度,但更应该有温度,法合人情则兴,法逆人情则竭。”这是张跃兰法官在审理家事案件纠纷时秉持的原则。在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中,原告是一名14岁的少年,14年来其父亲从未向其支付过抚养费,未尽过父亲应尽的责任,因不忍看母亲独自辛苦工作养育自己,无奈之下便将其父亲诉至法院,请求父亲支付抚养费,履行作为父亲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看着本应专心学习的少年,如今却局促不安地坐在原告席上,张跃兰于心不忍,全力做好对被告释法析理工作——“你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抚养他是你的义务,这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不可逃避。孩子现在应该好好学习,但是他却整天担心自己的学费不够,你作为父亲,难道没有责任吗?”最终,案件调解成功,父子俩冰释前嫌。调解结束后,父子俩紧紧相拥,这个拥抱,孩子等了14年,他也终于喊出了那句梦里喊过无数次的“爸爸”。
默默前行,做法治道路上的追光者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张跃兰多次被授予三等功、三八红旗手、调解能手等荣誉称号,这一份份奖状,是她对边疆人民最好的回报,是她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她常说,面对社会的负面情绪,当事人的不公遭遇,必须有担当,正是因为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法官才有存在的意义。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张跃兰法官“荣誉天平奖章”,这是二十多年坚守法治道路的见证。在河口法院,有很多像张跃兰法官一样默默坚守边疆的法官,他们将父辈就开始的守边使命赓续至今,日复一日地守护脚下的热土,维护边疆人民的合法权益,树立国门法院的司法权威。
作为边疆法官,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他们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继续为边疆人民解决急难愁盼,继续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默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