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本院新闻
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了——看红河中院青年干警向您推荐了哪些好书?
作者:罗旋  发布时间:2023-04-24 17:24:32 打印 字号: | |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旨在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近年来,红河中院党组锚定“党建强引领,全省走前列”工作目标,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其中着力以强化青年干警读书会建设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引导全院青年干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全方位提高青年干警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养。



读一本好书,如建一座灯塔,指明航向;如交一位好友,受益终生。值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请跟随小编一起,看看红河中院青年干警向您推荐了哪些好书?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作者:【英】玛琳娜·柳薇卡



推荐人:方力


这是十多年来乌克兰最畅销的书,请别把它塞进“农业类”书单。


它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原本不和的中年姐妹,为了驱逐小自己十几岁的“后妈”,高举“道德”大旗,与狡猾的“恶势力”斗智斗勇,每每过招,笑料丛生。就在家庭酣战的硝烟中,作者草蛇灰线,透过劳动机械与政治的微妙关系,向我们勾勒出了乌克兰的历史画卷,掺杂着光荣与血泪。阅读这本书时,你既能捧腹开怀,也许还会眺望远方,想想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乌克兰曾是个很有希望的国家,优势得天独厚。但它并没有航向胜利的彼岸,战争与撕裂几近摧毁了它。十多年前如此,而今更是让全世界感到迷茫。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作者:茅海建



推荐人:罗旋


一本学术著作,自90年代三联书店初版以来,累计重印20余次,至今热度不减。罗志田教授对其给予这样的评价:“《天朝的崩溃》具有在今日已很难见到的坚实的史实考订基础,在能够预见到的时间内,中外鸦片战争的研究者都不能绕过该书。”此书魅力何在?


茅海建老师在书中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天朝”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解构史实,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极度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天朝”环境中的“合理性”。其中,琦善、杨芳、奕山、伊里布等官员由主“剿”转主“抚”的思想转变,深刻揭示了“天朝”面对近代西方强敌的致命结构弊病。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全方位从中英双方的武备系统、武器质量、兵员素质、后勤保障等方面,作了前人少有的精密军事考证;全书结尾的发问,振聋发聩。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经过百年奋斗,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创伤似乎已经被抚平,但我们仍需反思:我们曾经犯过哪些错误?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这依旧是需要我们一起回答的、永不过时的问题。克罗奇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逻辑即在于此。一个民族对自己一段重要失败历史的深入自我批判,正是这个民族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上学记》

作者:何兆武



推荐人:许东雨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历史,写的主要是何先生1949年以前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书中,何先生以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本书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智者对话”。我很庆幸,在还算年轻的时候,读到本书。因为何先生写本书时已退休多年,作为国内顶尖的历史哲学大家,他对岁月和人生的思考无疑是深刻的,他对自由和世事的认知无疑是独到的。更难得的是,读完后发现,其实何先生对世界和社会的疑惑,也是我们年轻人会有的疑惑;何先生对生活和命运的遗憾,也是我们年轻人会有的遗憾。总之,读此书,阅读的是何先生的经历,或许解答却是我们自己的人生问题。


《晚清民初细菌学说与卫生防疫》

作者:姬凌辉



推荐人:肖琦云


本书以晚清民初为观察时段,以细菌学说的容受与卫生防疫机制的调适为主线,辅以重大疫情为历史剖面,试图揭示该时期因虫致病说、细菌致病说、防疫观念、卫生机制之间错综复杂的情节,注重挖掘近代知识、观念与制度的往还与互动,呈现细菌学说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


像一个不定期的访客,疫情的到来,不仅冲击着人们对细菌与疾病乃至公共卫生与社会秩序的认知,疫情防控背后广泛的政治与社会因素以及深远的影响更被世人瞩目。书中所述的知识自口岸–精英向内陆–基层传播过程中的挫折以及面对信任危机时的反复,在过去数年间照进现实,仍让人唏嘘历史的押韵。


疫情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牵引着历史的脉络。不管是1894年鼠疫还是三年来的各般所见,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大家都已经以自己的方式,立足于日常生活的逻辑,观察和描述着个体人物面对疾病和疫情时的不同反应,呈现不同时代下关于生命的声音,那么远 ,也这么近。


时代有其局限性,人们都是自己时代的塑造者。如今,疫情的阴霾似乎已然散去,但疫情防控,绝非是“医学”所能简单概括的,它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以及它所塑造的政治经济文化后果,皆不可被忽视。


《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

 作者:周繁文



推荐人:夏蕊香


长安与罗马分处于丝绸之路的两端,以其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分别成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摇篮和代表。两座城作为当时的帝都,是帝国恢弘景观的缩影,也是我们了解帝国辉煌历史的窗口。


长安城追求着“重威”,建筑气势恢宏,格局严谨,布局以王宫和庙宇为核心,沿着中轴线,分为八街九巷,中和自然,方正对称,体现中国人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民族特质。长安的城市管理是封闭式的、半军事化的,重重设防、门禁森严,无形中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皇帝的安全。罗马城则追求着“永恒”,它也做到了永恒,2700多年来一直在同一个地方。“条条大道通罗马”在罗马城不仅是一句哲理,同时还代表着罗马文明的秩序和制度 ,以公共空间古罗马广场为中心,城市的每条道路最终均汇聚在象征着普通民众的古罗马广场,这种放射状圆形布局,体现罗马人勇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长安与罗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无论是注重体现自我价值来保护世界的西方英雄还是强调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东方君子,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在成就自己的同时胸怀天下,福泽苍生。长安是一座回不去,却又一直存在于梦里的城。作为城的罗马仍活着,徜徉在弥漫柠檬香气的城中,鸽子在石板上漫步,阳光洒过、海风吹过的风景,不经意就是十几个世纪的时光沉淀。


《要件审判九步法》

作者:邹碧华



推荐人:王景


《要件审判九步法》,是邹碧华法官的审判经验和思想精华。作为一部纲领性的作品,书中围绕当事人的权利请求基础将审判活动划分为了环环相扣的九个步骤,以简明具体的操作步骤作为抽象审判思路的基本载体,对审判实践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作用。


整个法治体系建立在一定的逻辑体系之上,如何运用恰当的法律方法、通过逻辑手段找寻联系规范与事实的桥梁,达到既有利于规范适用法律、又有助于当事人间纠纷彻底化解的效果,是法官的重要课题,也是其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如作者所言,“把好事情做正确。”“把正确的事情做好。”司法的进步有赖于每一位从业者的进步,前人已留心法,后人当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致敬邹碧华法官。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作者:【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推荐人:马叙伦


一开始读这本书完全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欧维是谁?”“他为什么想去死?”“他真的死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解这个叫欧维的男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小说家巴克曼,主人公欧维是一位退休的工人老头,他脾气古怪,刻板固执,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在社区里对不守规矩的邻居发脾气。他好像是一个讨人厌的老头,但其实他也是一个孤独且温暖的男人,他的妻子在半年前去世,他的生活失去了唯一的亮色,于是这天,他决定自杀,不过很不巧,他买的绳子承受不住他的重量断掉了,他没有自杀成功。在这之后,他又尝试了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都因为邻居的各种打扰没能如愿,在一次次的自杀未遂中,他和他的邻居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他总是一边抱怨一边帮助着自己的邻居们,他孤独的外壳出现了缝隙,不断有光洒进来。最后,决定去死的欧维,还是死了,却不是因为自杀,而是因为生病。他决定一个人孤独死去的时候始终没有成功,结果绕了一大圈之后,他带着爱与温暖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亡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并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的最大动机之一。我们害怕它,但我们更害怕它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对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它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我们独自一人。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来读书吧,永远保持春天般的心情,穿越寒冬拥抱满树繁叶花朵;来读书吧,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不断书写更加精彩的红河法治故事。

 
责任编辑:马叙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