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苑
惜法缘,追法梦
作者:谢井秀  发布时间:2023-02-16 09:09:43 打印 字号: | |

我从高中开始喜欢法律,大学毕业后出于长远考虑,拒绝了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及云南省新洋务律师事务所的工作邀约,回到家乡打工。后来,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与弥勒市人民法院结下不解之缘。


相识


初识弥勒法院是2011年的暑假,我还在上大二,按照学校的见习要求,我到弥勒法院民一庭见习半个月。那时觉得弥勒法院是个很庄严的地方,工作人员都很严肃,很少看到他们笑。我安安静静地整理卷宗,小心翼翼地校对裁判文书,唯恐说错一句话。这样的日子难免有点儿枯燥、压抑,甚至难熬,巴望着早点“脱离苦海”。


离见习结束还有三天的一个下午,带我的法官跟新来的见习同学去开庭。我等到六点多也不见他们,电话打了也没接,我就先回家了,第二天才知道他们开庭开到晚上八点多。此刻我才略微明白为什么法官很少笑,他们不光每天要面临太多负面的东西,身上还肩负了太多责任,真是无比艰辛。


我为自己想快点脱离苦海的想法感到惭愧,自己学习法学,本就是为了学以致用,怎么能在学习如何运用的过程中临阵脱逃。


相知



2013年10月8日,我满怀欣喜和期待,到弥勒法院报到,被分到院办公室。以往我似乎把办公室理解成“打杂的”,在这里,我逐渐了解了办公室不为人知的一面——她是法院其他部门正常运行的保障。她就像人的脑神经,上呈民情下传政令;她好比新闻发布者,对外宣传法院的工作,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知识;她似一位智者,既能和外界形成良好沟通,又能走近群众,服务人民;她犹如法院的保姆,负责处理有关桌椅、门牌、纸笔、扫把等琐碎之事……


时光飞逝,我结束了在办公室工作的日子。2014年1月4日,我被分配到新哨法庭做书记员。在这里,我们为满足当事人的调解愿望,不辞辛劳地赶到现场,苦口婆心地做调解工作。例如,在审理一起继承纠纷案中,先后四次到虹溪镇大庄坝村走访调查,组织调解,只为更好地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原告是五保户,这起案件的解决关乎他的吃住问题,如果仅仅就案办案,我们没有必要浪费司法资源,三番五次地去村里。该案最终因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而被裁定驳回起诉,但是原告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为减少当事人的诉累,把判决可能对村民产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我们不计得失,孜孜不倦。例如,在审理新哨镇里方村10余件出嫁女要求返还土地流转款的用益物权案中,为便利当事人,数十次不厌其烦地进村送应诉材料、裁判文书,并走访调查,及时向院领导汇报情况,通过审委会讨论案件……


相恋



2016年5月,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下,由于种种原因,跟我一同考入法院的同事辞职,周围也有人动了辞职的念头。说实话,毕业时我一心想去做律师,来法院工作以后也曾迷茫过,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也曾羡慕律师同学的自由和高收人。


那段时间,我认真地回想到法院工作以来的时光,仔细考虑我将何去何从。然而,高龄老人状告10余子女赡养案经法官调解后老人脸上的笑容;因小打小闹要离婚的夫妻调解和好牵手回家的背影;恶语相向的相邻通行纠纷的当事人认识到错误要相互退让的情景……一件件、一桩桩案子涌上心头,一幕幕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也不禁笑出声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早已爱上了弥勒法院,爱上了法官这个职业。


一件件纠纷得到解决,一群群人得到帮助,社会正义得到伸张,是法官的劳动成果,也正是我学习法学的初衷。喜欢法学源自观看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从小就梦想能定分止争,维护社会安定。虽然法律不是万能的,现实与梦想存在差距,但是我坚信差距会一天天缩小,梦想终究不会太遥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人生道路上,我将倍加珍惜这份法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追逐心中的法治梦,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

 
责任编辑:马叙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