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新闻 > 基层动态
以青春之名,解锁诉讼服务“馨”体验——元阳法院立案庭工作纪实
作者:朱尤应 李洋  发布时间:2022-12-06 11:19:20 打印 字号: | |

立案庭,被称作人民法院的“第一窗口”。集约化的服务中心、数智化硬件设备、差异化的司法服务、规范化的诉讼流程.........零距离、零障碍、零懈怠,每一个标签,都是新时代元阳法院立案庭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元阳法院立案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围绕“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四个关键,不断创新司法服务供给形式,精准对接解纷需求,形成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新模式,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持续增强。该院诉讼服务质效评估得分,始终处于全省基层法院“第一方阵”。


优团队,让诉讼服务“跑”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各庭室选调一批执法办案基本功扎实、审判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充实到立案庭,从庭审驾驭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文书制作能力等方面,通过分领域、老带新、强帮弱等结对帮带形式,开展学习研讨、面授辅导、经验指导、实战督导、常态交流等活动,全面跟进落实政治帮带、业务帮带、作风帮带,引导年轻干警快速完成角色转换,提升自身执法办案工作技能,逐步形成法院队伍建设的后备力量。立案庭现有编制干警9名、合同制书记员6名,“80后”“90后”干警比例占75%以上,法院人才培养基地功能不断增强。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立案庭4名员额法官以“1+1+1”模式,组建速裁审判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今年以来,速裁团队审结案件954件,占院机关民商事案件总数的86.02%,以繁简分流为重点的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得到全面贯彻,“简出效率、繁出精品”改革目标跑出来“加速度”。



强机制,让解纷力量“转”起来


“零距离”服务好来访群众,机制创新是保障。作为全州法院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较早的基层法院,该院党组把多元解纷的前沿阵地前移至立案庭,相继牵头出台了《元阳县关于建立诉讼与非诉衔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实施办法》等配套机制,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颁布实施提供了司法实践样本。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数字科技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畅通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巡回办理等多种渠道,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群众打官司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网上立案290件,网上开庭223次,在线调解155件。坚持、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完善诉前化解、立案调解和简案速裁“三道过滤网”,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对接乡村、社区、网格解纷力量,为群众提供纠纷多元解决渠道。截至目前,特邀调解组织9家,特邀调解员9人,诉前调解215件,司法确认110件。



育品牌,让文化兴庭“活”起来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已成为立案庭全体干警潜移默化的共识。“敞开大门,热情服务”,便是“全国人民法庭优秀法官”代成平在立案庭工作期间的真实写照。立案庭干警沿用“代成平巡回调解室”经验做法,以“家常式调解、说理式调解、引导式调解”三式调解为主要手段,通过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全面提升了立案庭化解矛盾纠纷的速度和质量。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强服务”这条主线,把党小组建在庭上,找准党建与诉讼服务的着力点、融合点,在学习上、业务上和创新上着力融合,“党建+诉讼服务”品牌内涵不断丰富,党建“软实力”持续转化为诉讼服务向好向优的“硬支撑”。大力推行“双语诉服”,着力培养双语法官、双语法官助理、双语书记员,设立“双语”调解室,编写《办案常用哈尼、彝、傣—汉双语手册》,使用双语接待、调解、开庭、宣判,为辖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均等化司法服务,“双语诉服”成为立案庭最鲜明的司法标识。


 

 
责任编辑:马叙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