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疫情、加之身体的缘故吧,去年12月初在填报委员履职情况时,发现自己参加的委员视察活动竟破天荒为零,辛丑年难道除了给我留下病痛的强烈记忆外,不再给我留下些什么了吗?忐忑之际,就收到了委员活动组的通知,州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将于12月8日、9日组织州政协特聘艺术家到屏边县采风,我们界别活动组的委员一并参加视察。刚好那两天,单位没有安排什么重要活动,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还允许,就欣然报了名。
风和日丽的8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距屏边县城约25公里,一个叫石洞村的小山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到的时间点正是村民下地干活,还是什么原因,村子里的人很少,如今的许多村子经过美丽乡村打造,加之要求家禽牲口圈养,所以村子里很干净,也很安静。偶尔有主人在门口出现,邀我们进家坐坐外,大多见到的是将军锁把门。有的见门旁放着张干净条凳,伸手可及的墙脚斜靠着一只滇南常见的水烟筒,似在静待主人家归来;有的小院廊檐下放着一副配件齐全的马鞍和摩托车,随时听候主人的安排;在一家没有院墙的农户门口,一棵桃树枝上正飘荡着几件色彩艳丽、花团锦簇的衣物,不用猜,你就知道女主人有多爱美。最有意思的是一家农户,院子中、墙头上、入院的道路两旁均种满了兰草,规模不小,可惜只目睹了兰花的芳容,却未寻得主人的芳踪,仅在泥墙上看见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如下文字:各位朋友,你们好,欢迎来到兰花园;可以看,可以照相;喜欢的,可以讲价!电话……哦,这是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小小缩影呢?
我们在冬日的暖阳下,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看脱贫攻坚后,村民们富裕乐呵的小康生活;看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后,山乡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艺术家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云雾轻锁的远山、竹林掩映的村庄、黄墙青瓦的屋舍、竹篱环抱的菜园,村道旁做豆腐的中年妇女、庭院中晒太阳的老人、风中摇曳生姿的兰花、枯藤上悬挂的大南瓜……无不成为他们抓拍、描摹的对象。
石洞村有45户187人,是一个由汉、苗、彝多民族聚居的村子。进入村子,在农户的墙壁上可以看见许多类似简笔画的画作和宣传标语,据介绍,那是由红河学院的师生创作的作品,它们既美化了环境,又宣传了党的政策。当我正站在一幅青年男女吹拉弹唱的民族团结的画幅前仔细欣赏时,忽听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乡音,回头一看,是我30余年前在县文联工作时认识的一位故人——段洪坤。他乡遇故知的喜悦自不必说,只见当年那个青葱少年,现今已是人到中年,不禁感慨时光易逝。第二天通过其他途径才了解,那个当年曾在艺海边蹒跚学步的追梦人,现在已是一个地区书法届的领军人物之一,且文艺创作还涉及国画、诗、词、楹联等。
随后的采风点是滴水苗城。曾经到过屏边,如今再到此地的人,均会惊叹它的嬗变。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战略,屏边人民硬是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开拓奋进、感恩奉献”的屏边精神,按照屏边“1234”(一个主题—高质量跨越发展;二个融入—向北融入滇南中心城市、向南融入自由贸易区;三大目标—“两山”理论转化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世界知名康养苗城;四大路径—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产业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的美丽屏边。走在滴水苗城核心区域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看着那规模壮观、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一心八寨”和绿树成荫、廊桥横卧、黛山临水的“一河五景”的文化之美、山水之美,真是让人如临仙境。可见,美丽屏边确确实实担得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天然氧吧”“云南省美丽县城”“云南特色小镇”“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与美誉。
如果说,第一天主要是看,那第二天就主要是写和画了。9日上午,特聘艺术家们早早就来到了现场创作地点:苗城艺晟传媒展厅。这次采风之行,艺术家门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使命,就是把自己现场创作出的作品进行义卖,筹措到的资金再捐给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政协担当与作为的理念就是这样,总会通过一些恰当的方式汇聚起向善向上的力量。自己不善书法和绘画,就与其他的委员在旁边欣赏艺术家们展纸泼墨,笔走龙蛇。身旁一位已经退休的老领导悄声问我是否识得眼前这位正在写字的老者,我摇摇头,他告诉我老者叫赵德怀老师,是原红河日报社赵德光老师的哥哥。赵德光老师我十多年前就认识了呀。不知是否听到了我们的交谈,德怀老师回头看了我一眼,说了一句:这幅字写的还比较满意,送给你啦!惊喜来得有点快,我赶忙抱拳致谢,恭敬接下了这幅“万里长风破洪涛”的行草书法作品。
环顾创作现场,艺术家们不管是八十余岁的老画家,还是风华正茂的书法创作者,皆是神情专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他们或挥毫泼墨、行勾点染、或抑扬起伏、奋笔疾书、,只见一幅幅高山流水、梅兰竹菊、富贵牡丹、花鸟虫鱼、荷韵清趣正在渐次完整,一联联名句短章有行草、有隶书、有篆书、有楷书,以中国书法特有的美感跃然纸上。我的故交洪坤老弟,也没有辜负这次政协特聘艺术家的采风之行,其中那首描写滴水苗城篝火晚会的七绝最为生动应景:“月照山城酒意浓,牧羊河畔火苗彤。笙箫舞动星云近,兴尽归家入群峰。”,再用自己擅长的书法造诣展现出来,二者相得益彰。
短短两天的采风视察活动结束了。感谢州、县政协的组织者,是组织的用心,让我这个当了四届政协委员的老同志不虚此行,在即将告别政协这个政治舞台之际没有留下履职遗憾。感恩活动中相遇的德怀老师和其他认识与不认识的艺术家们,你们以自己的作品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为人做事的心境与品行。我们既需要一种“江山开眼界,风雪练精神”职场奋进的豪迈,也需要一种“柔风过柳,暗雨敲花”回归自然的恬淡。
在此,受洪坤老弟的启发,借用他的诗句,并略改一字,就以“兴尽归来入群峰”为题,记下本次浮光掠影的美丽苗城之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