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今年九月下旬几个老友相约,到西北去看秋天的胡杨林,从动议到出行也没费多少周折,联系旅行社安排行程、安顿好家中老少、提前完成好手中的紧要活计、办好请假手续……得了,姐妹们,咱就走呗!
金庸先生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一个星期的行程不算长,一路遇上的人和事有喜有乐,也有尴尬,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也好,无言以对也罢,过后不去过多纠缠、计较,手机的拍摄中,记录的还是那些优美的风景,有趣的事物。闲暇之余,时不时翻阅手机中的照片,那些途中曾经遇见的景物似乎徐徐朝你招手,又是一番心绪起伏……尤其是那山,那水,那林,那木。
那山
——从永登机场到兰州,再从兰州前往额济纳沿途的浮光掠影或是特意登临的丹霞地貌,山是避不开的一景。面对他们,你会感叹古人的智慧——不造出那么多带山字旁的汉字或辞藻,不足以描述山的丰富形态:嶙峋、嵯峨、峻峭、峦嶂、巍峨……还有许多根本不会读的字。有的凝冷盘卧,如巨龙逶迤;有的重峦叠嶂,如群鲸浮沉;有的秀峰峭抜,如少将出征;还有那圆润丰腴如福娃的身线让人有伸手触摸的冲动……他们的凹凸有致,让大地分外生动;他们直指苍穹,方显当担作为。而与我居住的南方山色的青翠相比,他们过于刚硬、冷峻,他们是那群征战西北大漠、外冷内热的真男儿吗?他们的豪迈与柔情早已活在千年传诵的边塞诗中。高山仰止,不止是崇拜。
那水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巨大水量的星体,仅海洋面积就占地球面积的70.8%,还不包括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乃生命之源,有它流经滋润的地方,万物皆生机勃勃。据说楼兰古城的消亡与滥砍滥伐致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密不可分。这次旅行,遇见的就有黄河、弱水河、居延海。暮色中的母亲河——黄河没有了壶口段的咆哮,只是平缓地穿兰州城而过;弱水河悄然流经丛林,无言滋养着沿途的植物和禽鸟,水流随意游走河床,滩涂呈万千姿态;远观晨曦中的居延海,在日出的初照中,时而是一条银线,时而成一汪新月。此时此刻的它们,不管有名无名,也不管源头来自何方,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柔字。內敛穿城而过,厚德无需喧哗;或涓涓细流,或淼淼江河就这样一路铺陈,装点我的梦境。
有水有河,哪能无桥。兰州的中山桥,有“黄河第一桥”之称。铁桥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德国的一家商行承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伫立黄河之畔,看着被现代灯光技术装饰得璀璨夺目的中山铁桥上熙来攘往的人流和逆流而上的游轮,听着桥头一群年轻人击鼓高歌的畅快,不觉欣然一笑,100多年前,外邦人在此留下了以工业时代文明征服自然的痕迹,而进入2020年的今天,曾以石拱桥称著于世的中国,再次打破他人的技术封锁壁垒,把钢架桥梁的建造水平推向当今世界领先水平。我们自主设计的,类似、甚至超越中山铁桥的大桥在国内比比皆是,如依然是横跨黄河而建的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当时也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地处云贵两省交界处跨越600米深大峡谷的北盘江大桥,为世界第一高桥,曾获国际桥梁大会“诺贝尔奖”,令世人瞩目的港珠奥大桥,更是以傲人的姿态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这,无一不提升着国人的自豪感,一个国家由贫弱到强盛的缩影,在此,可见一斑。
那林
——胡杨林,此次旅行追寻的终极目标。主角终于登场,移步观赏的过程,心情也经历了平静—惊喜—宁静的过程。刚入林子边缘,胡杨树叶绿多黄少,心里有些许遗憾,我们来早了?可随着入林深处,呼朋唤友的惊呼声此起彼伏,最不淡定的就是那些衣着靓丽的大姐大妈们,时而张开裙摆,时而飞动纱巾,各种造型层出不穷,一不小心,她们就闯入你的镜头。有水相伴的胡杨林,则最有灵气,水为镜,揽一片秋色入怀,蔚蓝的天空、薄纱似的白云、金黄的树叶在光影斑驳中美成一幅幅油画,即便自己有感而发,写下了“层林尽染斑斓色,碎金輕摇吻秋风。笑语穿林惊飞鸟,人间醉美胡杨林。”的文字,也深感语言的苍白。大自然是画家?是作家?既然无以道尽,何不安静用心去感受。
那木
——跨过弱水河,犹如跨过生死之界,眼眸所及皆是一片“陈尸”遍野的灰败之境。如果说绿色代表的是生机盎然的茁壮成长,黄色则预示着生命由盛而衰的献身,灰色则宣告了生命的终结。一地枯杨之景,你竟看到了胡杨林的前世今生。胡杨是树木中起源最早的类群,它耐旱百涝,生命顽强,一颗胡杨的主根,可以穿越地层一百多米,难怪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植物中的“活化石”之称。据说额济纳胡杨林区是世界目前仅存三处之一。置身怪树林,沙丘茫茫延至天际,枯杨寂寂傲骨嶙峋。或仰天长啸,随风起舞;或坐禅入定,笑看人生百态;或士兵列阵,站他个地老天荒。面对眼前的灰败、苍凉之景,在感动其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后不腐一千年的气度时,也不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万物一体,共荣共生,自此开始,为时不晚。
在北方天寒地冻、滇南山茶花怒放的冬至时节,我把西行之旅记录下来,以此告别并纪念不平凡的2020年。我知道,这一年许多危中求机的不懈努力绝不会慢慢沉入历史,它会以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绵延明天,光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