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苑
向死而生的生活情怀
作者:元阳法院 吴仙  发布时间:2017-12-28 15:22:59 打印 字号: | |
  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死者知其明日后将长眠,其将如何与这万千世界好好道别。也许,母亲会准备一桌好菜给子女,子女会放下手机陪家人聊聊天,北漂者可能回家陪伴亲人,吵架的友人会重归于莫逆之交……这种对死亡预知的提前,在哲学上被称为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向死而生。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人死去的经验中知道,死是一种必然性的存在,会在某个不确定的将来在个体身上上演,只是现在还未发生于自己身上。于是乎,我们往往习惯于安慰自己将来还很漫长,漫长到诸多事情都可在此 “漫长”里消化稀释。还有诸多书籍未过眼,无妨,明日可阅览;工作未完成,无妨,明天可做完;好久未回家,无妨,下周可再回去,等等,都归因于此“漫长”的拖延症。可你未想到,生命何等脆弱。一场地震,几百万生命顷刻消亡,一场爆炸,无数生命葬身火海。亦或者,我们今晚脱下的衣服,明早不知还能否穿上。如此假设,内心是否产生一丝悸动,诘问自己去完成那些正在拖延的事情?

日复一日有规律的生活里,我们是否成了“癔病”患者,习惯了事事睚眦必报,喜怒无常?我们是否变成了手机奴隶者,沉溺于虚拟社交网络而对现实冷漠?抑或我们是否在工作与生活构成的二维世界里逐渐变质为平庸而偷生于世俗?高晓松的一句 “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柔软了诸多沉溺于生活的沉睡者,也遭来了诸如“父母尚在苟且,你有何理由追求诗和远方?”之类的异议,但我认为至少这句话诠释出一种生活态度——为自己诗意而活,生于红尘,亦能超脱于世俗;向死而生,去勇敢追求内心的本真与梦想。怀揣如此生活态度之人,必定是一位快乐及充实的人,因为其对生活拿捏有度,张弛平衡,秉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自然与社会其乐融融而活得自在。

向死而生是一种生存之态,因为不确定的死期而产生畏惧感及时不待我之紧迫感,从而争分夺秒创造价值。向死而生更是一种生活情怀,向死而生,诚然悲壮,但那也是接纳人生必死本质的始端。精神上无遗憾之人最能泰然处之,生命本是一趟通向死亡之旅,寓死亡于生命,挣脱于悲欢离合之情绪,明白死亡必来,因为不确定而诚惶诚恐,因诚惶诚恐而放下执拗与偏激,到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人生便是一场美丽的旅行。

如曾国藩先生一席语“过往不恋,当时不杂,将来不迎。”若心中还有梦,若时光还未曾老去,若明天依旧到来,那么就该向死而生,抽干内心的杂想,立足于脚下,踏实努力,偶尔追寻诗和远方,在规律的生活里找寻另一方苍穹。活的尽力,才不枉此生!
来源:元阳法院
责任编辑:红河中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