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苑
我们拿什么来抢占舆论制高点
作者:红河中院 孔文军  发布时间:2014-01-26 15:34:32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社交类网站、视频类网站及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革,其对网络舆情状态的影响更加复杂深刻,加之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限和矛盾突发期,诸种问题叠合积聚,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谐度和稳定度的标志,更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和焦点。这些热点网络事件绝大多数涉及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法院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执行者,如何有效应对涉法网络事件、网络舆情,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司法为民,司法公信,维护稳定一直是公众的期许,更是整个政法系统努力的方向,但在路上难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一旦放在网上,它们就会被完全否认,为民、公信和稳定这些要素就会被污名化,“维稳”几乎成了贬义词。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上集中了太多负面情绪,并给很多人留下它们就是整个政法系统主流情绪的印象。互联网上经常关注低概率的负面事件,而它们的低概率特征往往被忽略,使广大群众认为当下的“司法为民”令人失望,正如梦鸽所言:“连受到高等教育的法官都会出错,更何况未成年人!”真是无言以对。

  于是,志趣相投者形成圈子,传递他们彼此喜欢,强化他们彼此的价值观。整个政法系统的负面性被越说越像,越说越真,大家彼此印证,互相反馈,而且越说情绪越大,发表不同意见的人经常受到围攻和“制裁”。

  目前,互联网络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远不是网民们的“自娱自乐”,它开始影响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政法工作的看法,甚至影响到各级组织对工作判断和决策。光靠堵不会起持久作用,重要的是要发展能与网上激进声音有效竞争的主流舆论力量,使它们进入互联网参与竞争,促使网上的负面声音回归其只是舆论一角的本位。

我们必须变革陈旧观念,转变“高高在上”的姿态,变被动躲避为主动触媒,增强媒介知识修养,思考如何在巩固传统媒体舆论阵地的同时,制定完善机制,运用新兴媒体,提高媒体应对和舆情处置能力,极力抢占舆论高点,实现舆论监督与政法宣传的动态平衡。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