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苑
走近黄山
作者:子衿  发布时间:2014-01-26 15:32:03 打印 字号: | |
  黄山地处徽州古地,旧称黟山,因唐朝李隆基崇尚道家炼丹之术,故而附会轩辕黄帝在此山炼丹羽化的传说,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谕敕改名黄山。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遗产”。

  古人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又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赞誉之高,至今无语能出其右!

  丁亥(2007)立冬时节,我因缘际会得登黄山。归来,就有写一写登山感触的冲动,但迟至今日未能落笔。究其原因,原来是心中的感受虽多,却不知从何处着墨!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唯独黄山得此至尊,缘由何在?!

  世人眼中的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古今流传的歌咏诗文数以万计,我一凡夫俗子亦只是一抒胸臆而已了。

  人谓黄山四季皆胜景,甚至一日四时黄山的景色各有不同。正是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幻莫测中,黄山的美让人痴恋着迷。我们去的时候,立冬刚过,头天夜宿汤口,尽管棉被覆身,难敌阵阵寒意,身体似浸温凉水中。次晨五点多钟天光明灭之际,即起床洗漱早餐,餐毕从汤口的旅馆出发,步行至松谷庵乘云谷索道缆车上山,到白鹅岭东北侧下的缆车,是为前山索道。入住汤口的头天傍晚,旅馆老板闲聊中说,黄山道路险峻,天气变化无常,时睛时雨,山高风劲,不宜撑伞,最好准备雨衣及登山手杖以备急用。因此,上山前为安全方便起见,各花10多元钱购买了一根木质登山手杖和简易的塑料雨衣。缆车中沿途俯瞰,只见天都峰、莲花峰、佛掌峰等诸多景点云遮雾罩,宛如玉虚幻境。下了索道缆车,天已放亮。得天恩眷顾,当日云淡风轻,天高气爽,白云碧溪,枫林微丹。纵目四望,极边美景尽收眼底。一路游人如织,笑容灿烂,我们自然心情大好,思绪万端,一心向此行的目的地光明顶奔去。在去光明顶的路上,见到了世人众口相传的鲫鱼背。鲫鱼背位处天都峰,世以奇险著称,两侧悬崖千仞,深邃不可见底,形似出没于波涛之中鲫鱼的背脊。清人许全治诗记其险:“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仑。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适逢风舞云涌,身感山摇石动,胆颤心惊莫可言喻。因此,尽管鱼脊两侧围以铁索石柱,但过于险峻,我未敢攀爬,只能隔岩远眺一饱眼福了。黄山沿路有一道最值得一提的风景,就是凡有护拦铁索之处,我们都能看到各色各样的连心锁,或大或小、或长或宽、或精致或简陋……,每每令人驻足止步。究竟有多少神仙眷侣同心永结,又有多少鸳鸯蝴蝶劳燕分飞!着实让人浮想联翩。攀上光明顶,时间已近中午。峰顶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与天都、莲花并称黄山三大主峰。临顶眺望,顿感天地虚空,人生蜉蝣,雪泥鸿爪,影迹杳杳,尘世所有的纷扰,都是无事生非,何足挂碍心怀,直把酒凌虚,意欲乘风飞翔。顾山顶有福泉庵,雅称情人庙,是天下有情人祈福的圣地,善男信女希冀红线缠腰,赤绳系足,眷属终成,连理相依。眼底却是千峰竞秀,万壑争鸣,峭壁嶙峋,瑰嵬壮丽。更有青松争奇,怪石斗艳,流云如烟,光映霞彩。江泽民辛巳(2001)四月纪游黄山诗云: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乐,全在于涵养人的气质、胸怀、情感、襟抱,也影响着人对政治、道德、人格、理想、信念、伦理的思考和价值观。世事万物形质相异,而理出一辙。山之风骨峻貌,有如人的筋骨血脉。广博不失沉静,高亢不伤清朗。正所谓挺而见仁,直能有容。

  记得我们路过鳌鱼峰时,“大块文章”四个醒目的巨型大字直逼视野。字体遒劲质朴,笔锋力透石背。仔细眺看落款,系民国元老邹鲁先生1937年的夏天游览黄山时所题。邹鲁早年追随孙中山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活动,成为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党元勋之一,同时又是颇有成就的伟大教育家。1924年2月担纲创设国立中山大学就任校长,至1940年6月请辞离开学校,前后执掌校政16年,至今将90华诞,中大学子已散布世界各地。邹鲁曾题诗明志“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可以说,先生是一位对于中国现代文化教育事业有着重大杰出贡献且值得华夏后人尊敬的前辈。黄山在邹鲁先生的心中蔚为“大块文章”,可矣。庄子《大宗师》言:“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身,俟我以老,息我以死。”在《齐物论》中又说:“夫大块意气,其名为风,以自然之称也。”“大块”是庄子朴素的宇宙观和自然观。黄山示世人以万端气象,常观常新。有心者,登其山必各自有心得。

  万山之中的徽州古地,从来山多贫瘠而田地奇少。民谣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寸土寸金,地狭人稠。还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遐荒僻壤,却崛起了中国睥睨明清商界三百余年首屈一指的徽州商帮,留下了“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绝世佳话。徽州虽缺少沃野良田,然人民聪明、勤奋,节俭、质朴,故能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货畅其流。所产杉木、楠木辟为广厦良才,黄山松木不仅用于建筑,还能用来制墨,其地出产的漆、桐油、纸张等大量商品销往沪宁、京城等地商埠。远在1000年前产自徽州的“澄心堂纸、李廷硅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南唐后主李煜视如宝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赋予了徽州茶叶最佳品质,祁红、屯绿、毛峰皆是名贯古今的品牌。徽州盐商雄踞扬州数百年,家宅园林极江南之胜,富可敌国。有语云:黄山白岳间十室九商,巨商显宦累世迭出;衣冠人物,数不尽数。理学大师戴东原、商海奇才胡雪岩、画坛巨擘黄宾虹、学界宗师胡适之、中共早期领袖陈仲甫……脚跨政商两届的浙江湖州“南浔四象”张静江家族祖上亦来自徽州,祖孙父子兄弟自是有数的一代风流人物。昔往今来,杨柳依依。前后23年间,两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上溯至他们的曾祖辈,都是从黄山两翼、徽州地区的大山中走出去的有为青年,祖籍分属婺源和绩溪,是徽州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的辖地,历时宋元明清千年之久。婺源划归江西,是民国时期的事;而绩溪划属宣城,则在1987年12月,至今不过20多年。地灵人杰,绝非偶然!

  在光明顶山庄吃过午饭后,缘后山石阶下山。途中,忽见几个年约40余岁、衣着游朴素的山民,一步一个台阶担着沉重的货物上山,一手揽着货筐,一手通常持一木棒或扁担。货担重约百十斤,担者神色凝重,但步履坚定、稳当。遇到险要处,他们咬紧牙关,绷紧腿肚,立定脚跟,拾级而上。为了打发孤寂难捱的时光,有时嘴中哼起小曲一解疲乏和劳累。实在走不动了,或坐台阶歇息,或干脆站立着,将另一条扁担或木棒置放于地支撑着肩上的重担。与之搭话,他们说黄山顶上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食品,都是靠他们的双肩挑上去的,山上产生的垃圾也靠他们一筐筐挑下山来。晴天一般上下两趟,天阴微雨的日子照样劳作不止,每天的收入七八十元至百十元钱。想想我们徒手登山,还需不时停下步伐歇脚,可想他们每天得付出多大的体力,流淌多少的汗水,才换得一家人低微的生活。男人如山,父爱如海。家中老父老母的赡养、妻子儿女的吃穿用度和学习成长,全都挑在了男人两个单薄而厚实的肩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沉重的脚步,与陡峭的石阶,将他们瘦弱的身躯写进黄山永恒的记忆。他们挑着日月、挑着星辰,挑着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挑着民族在前行道路上不朽的意志和精神!

  景物陶冶人的情操,世事磨练人的毅力!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音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正所谓:嚼得菜根,百事可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可能就是我丁亥初冬纪游黄山的观感吧!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