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苑
梅州散记
作者:梓勤  发布时间:2014-01-26 15:19:49 打印 字号: | |
  数次赴粤度岁,遍游粤中各地,数梅州之行印象最深。

  梅州,地处闽赣交界,是中原人氏“衣冠南迁”的开枝散叶之地。由于山多地少,人多勤劳节俭,勇于冒险,广州开埠以后,许多客家人藉此迁往南洋及欧美各地,在人生的奋斗中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梅州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故乡,曰“客都”。

  辛卯(2011)新正游历梅州,沿广(州)深(圳)高速,经惠州,改道惠(州)河(源)高速,岔入天(津)汕(头)高速,一路赴蕉岭,夜宿长潭,折回雁南飞茶田围龙食府用餐,憩雁鸣湖别墅酒店,观温氏围龙大屋,每天早晨伴随雁鸣湖畔鸟鸣的嘤嘤之声醒来,整日徜徉在梅州的山山水水间,得以尽释身心的疲倦。可谓有水皆碧,山岭葱翠,民风朴实,古意幽幽,留下了许多记忆至为清晰的景物人事,略记于后。

   

  山村古风

   

  广福小镇,隶属蕉岭,地接福建武平、上杭两县,扼闽粤公路交通咽喉,是天(津)汕(头)高速的必经之地。辛卯初二日九时,我们驾车从广州出发,经河源等地,至下午六点即到小镇的乐干山村,一村跨闽粤两省,这是姨妹中山大学一钟姓同学的家乡,该同学已移居澳大利亚,年前姨妹一家赴澳洲旅行,得到热情周到的接待,借此机会到乡下探望他的父母亲人。同学的住家是一处由几个院落组成的典型的客家围龙大院,已历经上百年的风雨,几代人聚族而居,各院房屋的石柱上都镌刻着许多意为持家教子、敦邻睦里的楹联,书香扑面,古意盎然。

  钟姓同学的父母亦刚从澳洲返乡过年,老人非常朴实大方,获悉我们远道而来,准备了丰盛的粤闽山区风味的特色饭菜招待我们,还让我们喝了具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以及润肺功效的客家娘酒,这是客家人待客的最高礼仪。尽管由于方言的原因,交流不很顺畅,但两老一边与我们谈笑,一边夹菜给我们,而他们则端坐一旁看我们用餐,神色自然通达,言称已经用过晚饭了,很有古风。

  钟姓同学的一位叔祖母,年近九旬,思维清楚,五官生得端庄周正,面色红润白皙,仪态慈祥可亲,一头如雪的整齐银发仿佛向世间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人家的儿子在广州某大医院工作,她常年定居广州,近因年高思乡,春节前刚回到村中居住。听说我们是云南来的客人,老人家笑容满面,顺当从她的卧房走出来,拉住我们的手,真诚、热情地用客家官话招呼我们,尽管听的不是很明白,但基本的意思我们能理解,让人很感动。

   

  宝寺奇缘

   

  灵光寺位于梅县雁洋镇阴那山麓,初名圣寿寺,建于唐朝咸通二年(861),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粤东监察御史梅鼎主持扩建,更名灵光寺,是岭南四大名刹。传说,洪武十三年(1380)七月,粤东监察御史梅鼎乘船出巡视察,忽遇狂风暴雨,面临倾覆之险。忽见一和尚手挥拂尘,念念有词。等到河面恢复平静,御史化险为夷,和尚即刻化作一道祥光遁去。事隔多日,御史到阴那山圣寿寺进香,见佛殿供奉的一尊木雕佛像,与船中所遇救命恩人模样相似,深感诧异,即向寺僧询问,方知是圣寿寺的开山祖师——惭愧祖师潘了拳。御史即命拨银扩建寺院,亲自题写了正门石匾“灵光寺”三字。

  灵光宝寺有“三奇”,此番游览均得亲见。一奇是“生死柏”。寺前草坪一生一死两棵柏树,据说系祖师潘了拳所种,1100多年了,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已干枯近400年,与生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死而不朽。二奇是大雄宝殿香火鼎盛,室内并无浓烟弥漫。据说是因为殿顶的螺旋形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菠萝顶藻井,结构奇特巧妙,能够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排出屋外。三奇是大雄宝殿后面山上森林茂盛,但殿宇屋顶却无一片落叶。原因何在,终无一解。我们去的那天是正月初四,巧遇一缘。灵光寺前有一溪,我跨过溪上围栏石桥的时候,忽见桥下泥中一鱼,溪水已近干涸,鱼陷泥沼中无力动弹,嘴在不停地张翕。见此情景,我急忙纵身跳下溪涧,将鱼轻轻捧起跃上溪岸,放入附近的放生池中,也算是积德种福了。

   

   

  元帅故里

   

  梅州所辖梅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蜿蜒的梅江像一条蓝色的练带穿过梅县的原野。叶帅故里——雁洋古镇虎形村就位于梅江流域的中部,依托故居的山岭形似一伏卧体憩的巨虎,村民多言村庄的地理形势给一代将星的孕育提供了依据,也是虎形村得名的渊源,是块“藏龙卧虎”的宝地。

  叶帅的父亲钻祥公自幼习武,曾考得武科秀才的功名,但未能往上发展。为维持家庭生计,靠经营小本生意为业,广东人称走水;母亲陈秀云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终日耕织不辍。1897年4月,元帅出生时,父亲按照家谱字辈给他起名宜伟。时隔20年,英俊伟岸的山村青年叶宜伟跨进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后更名叶剑英。从此,将军英名冠天下,一生的丰功伟业已经名垂青史、盖棺论定。我好奇的是,在20世纪初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空中,一个粤东山区的小小少年是怎么与地处天末遐荒、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联系在一起的呢?

  追溯前缘,1916年的夏秋之交,叶剑英在梅县东山中学毕业前夕,因事与校长意见相左,发动学生对抗校长,被扣发了毕业文凭。事后,校长致信希望叶剑英承认“错误”给予补发。但叶剑英复信:“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就在这年冬天,中学肄业的叶剑英迫于生计前往马来西亚投奔他的伯父,谋得一小学教师的职位。立志报国救民的叶剑英不甘就此一生,意欲寻找新的出路。正当他深感苦闷彷徨的时候,传来了唐继尧到南洋招收华侨子弟到云南讲武堂就学的消息。原来,中山先生常年在欧美、日本、南洋和港澳一带依靠华侨的力量从事革命活动,华侨为中华民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勋,来自广东、福建的华侨中的许多知名人士在内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国运动结束后,偏居西南一隅的唐继尧名声大震,号称八省联帅,独览云南军政大权,想当“东大陆主人”。1917年的夏天,为了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同时利用南洋华侨的财力和人力,唐继尧委派特使陈觉民到南洋宣慰华侨,招募学生兵。经恳求父亲和南洋的亲戚,长辈设法凑了一笔路费供叶剑英投考云南讲武学校。叶剑英先坐船到香港,然后取道滇越铁路,经越南海防、河内,抵达昆明,与一批华侨子弟被正式录取就读。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叶剑英以优秀的成绩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鉴于他学业优秀,来自南洋,学校曾准备派他重返南洋做宣抚特使,招收新的学员,叶剑英不愿从命。1920年1月,叶剑英被云南督军公署授予陆军炮兵少尉军衔。不久,元帅踏上返乡的归途,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揭开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序幕。

  在距离叶帅故居不远的地方,是占地百亩的元帅纪念园。入园口,建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盛德若愚”坊。纪念园的主体建筑纪念馆面积3546平方米,由前庭和侧庭组成,建筑风格既有客家民居的内涵,又有现代园林的特点。馆内藏有珍贵的照片、手稿、题词、文献、文物等一批实物资料3000多件,展示了元帅伟大光辉的一生。

  “盛德若愚”是对叶帅80高龄奋力之为的精炼彰评。1976年10月,他力挽狂澜,联手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彻底结束“文革”,改变了中国命运。居功至伟的叶剑英,此时声望如日中天,但他独具慧眼极力支持邓公复出,力推国家改革开放,铸成千秋不朽的功业。至此,一生事业功名臻于巅峰。而回望1950年代,因早年的南洋岁月,亲睹华侨同胞兴家立业的艰难,他曾在领导华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主张保护华侨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遭遇误解。散居京华10多年,庭院寂寥,茕茕孓立,也因此他从容地走过“文革”初期的癫狂岁月,免遭劫难,得以保全。故当领袖在人生暮年、四顾茫然的时候,他再次出现在了领袖的视野里,成为“托孤”的元老重臣,为书写丙辰10月的伟大历史埋下了厚重的一笔。华夏从此少了些风雨波折,多了些彩锦华章。感慨之余,赋得二诗,其一:粤东山水钟毓秀,云天际会育将星;风华胜迹今犹存,哲人其萎三十春。其二:运筹帷幄抗强胡,安邦定国出奇兵;能文能武中兴策,中华治世开太平。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