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仙山,在浙东定海之滨,实为舟山千岛中的一个丘陵海岛,岭上香樟遍野,古茶葱绿,名曰普陀,旧称梅岑。梅山之谓源自秦汉之世,古时岛屿多生野梅,山中僧道亦喜种梅养性。早春时节,漫山梅花,香飘天宇,万树嫣红映衬绿叶繁花,配以海浪碧波、霞光夕照,复有千步金沙、茫茫海天,似此曼妙的美景良辰,惊为人间仙境,享誉“天下第一清净之地”。
处舟山本岛与普陀山到沈家门的水道之间有一片较为宽广的海域,俗称莲洋。《普陀山志》载:“宋元丰中,倭夷入贡,见(观世音)大士灵异,欲载至本国,海生铁莲花,舟不能行,惧而还之,以此得名。”普陀岛东南约5公里处,有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岛与之隔水相望,岛曰洛迦,酷似观世音菩萨横枕洋面,誉为“海上卧佛”。传说,当年观世音大士先在洛迦修身得道,后到普陀开辟道场,两山一体,世有“不到洛迦就不算朝普陀”之说。印度梵语“普陀洛迦”一意连读,又称补怛罗迦或布怛落伽,是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南海的得道坐庭之地。因国人习性好省略,或单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习习相因,后人遂使二岛分别,一称普陀山,一称洛迦山。
普陀蔚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似与定海沿岸居民几千年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浙东渔民世代以近海渔业为生。大海瞬息万变,风高浪急,在捕鱼工具和机械都不甚发达的古代,每生骇浪惊涛,即致船毁人亡、财物损失,巨富之家顿成赤贫,瞬间飞来的横祸让人恐惧不已。唐宋时期,以杭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商路渐次拓展,江南民众多赖此发家致富,亦面临着更大的生意和生命风险。相传,观世音菩萨端庄慈祥,以慈悲为怀,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力,护佑海上交通,普渡人间疾苦。每当人们遭遇灾难时,只须助念其名号即可获救。因此,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前后,东南沿海一带千帆竞渡、货易万方,地处近海交通要冲的普陀应势成为俗世信众心中神圣的观世音菩萨驻锡地。
观世音菩萨信仰有学者称之为“半个世界的信仰”,源于天竺,盛于华夏,播之四海。普陀山中有普济、慧济、法雨三大寺供奉观世音菩萨,绵延千余年的观世音菩萨摄受普陀,使得这方钟灵毓秀的净土因缘她的三十二应身,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弹指挥间,一千多年的人世时光匆匆流逝,岛上香火依然繁盛如初。普济寺大殿曰“圆通”,匾云“悲运同体”。观世音依本性慈悲之心,遍观法界众生,显现的是佛对一切众生的爱护,是没有条件的清净平等。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是观世音倒驾慈航的精神与宏愿。细思之,观世音慈悲度亿万人,是一种手心向下的慈爱、怜悯和护持,泽被着住世的芸芸众生。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辛卯冬至的节前。由沪上出发,车行30多公里长的杭州湾大桥,再经舟山跨海大桥至朱家尖,坐20多分钟的小轮船就到了普陀山。阴冬时节的天气,一路行过,望不尽海岸漫漫水面。渡莲花洋时,风浪平和,顺利抵山。冬天白昼的时光甚是短暂,当日吃过晚饭夜幕已经降临,旅人多下榻休息,路上有些冷清。因行程促迫,为不耽误次日的旅途,在夜色中与一友徒步沿香云路石阶谒普陀佛顶山。至山顶已深夜九时,四周静寂,冷风过耳,浪声滔天,六合空灵,仿佛遍山都是菩萨的身影。惟一路夜幕沉沉,树影婆娑,心中却全无惧意,至山顶仅遇一人一猫,均未出声,各行歧路,互不扰攘。途中遇明朝总兵侯继高正楷榜书“海天佛国”及近世无名氏所书“心”字巨石石刻,气势各取磅礴和清雅。其“心”一字广300余平方米,字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仅“心”字之一点即可容八九人并立,暗寓益养人心,博大胸怀,即随身播种福田。山顶则筑一简朴粗拙的石牌坊,直额镌刻“佛顶山”三字。借助手机微弱的光线,得悉书者乃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字迹金钩铁画,笔力雄健,法度可观,有欧体的风骨,兼具柳体的雅致。乔公祖籍定海,算是留在故乡的鸿爪雪泥。
普陀,是一个遍布观世音应身的慈悲之地。十数年前一个秋末冬初(农历丁丑年九月二十九日)的早晨,新铸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法身开光,细雨霏霏的阴霾天空,霎时云开雾散,天光流云,法相现瑞,信众景仰;普陀,也是一个身心双休的绝佳之地。天高水远,云深林茂,空气清新,于益智静养不无妙用。因公务缠身,旅人的眷顾之心阻不住天涯行走的匆匆脚步,短暂的旅程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夜回到旅馆,因缘佛法,感想万端,得两韵,其一曰:普陀洛迦两依依,莲花洋上证菩提;悲运同体得自在,一草一叶皆圣洁。另一云:山登佛顶人清净,趋步稳沉神安宁;伫望海天星万点,莲洋风波总关情。
普陀归来今逾半载,有在在不忘之一念沉郁于心,意以为俗世定夺政务和执掌法曹者,操有情世界之条规戒律裁之于众,每临多艰的民生,应得明心见性,当秉持手心向下的悲悯和护持,则民众之生养休息可达,社会之和谐肇造可望,家国之政事大治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