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散记
丙戌四月,与诸同仁到成都等地法院参观考察,顺道附近风景名胜游览,触景生情,感想颇多。
都江堰,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古往今来,不仅浇灌了川西平原的千里沃野,更哺育了数以亿万的巴蜀儿女。
建国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都江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名山千古,永恒与短暂之间,长留人世的丰功伟业作了有力的诠释。遥想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成就了如此不朽的人间功业,不仅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且留下了永恒的世间奇观,吸引了上至世界政要,下至黎民百姓不惧千山万水的旅途行程和舟车劳累,争相一睹为幸事。
沿都江堰假道青城山,尽得一尘不染的清净。所谓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身临其境,名实相符。山中尽松柏,直干云霄。循山拾级而上,神清气爽,物我两忘。尘世中呆久了,到大自然里行行走走,对身心健康是很有益处的。
天师洞,又名常道观,相传是张道陵羽化飞升的地方。张道陵(公元35年—156年),曾为江州(即今重庆)令,后到青城山修行,成就颇高,终成正果。他手植于观中的柏树今尚存,已经1800多年了,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未见衰老之相。
一脚踏进道观山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镶砌的石壁墙面四个涂了深红色油漆的行书大字:“灵山励我”,系国民政府将军孙元良所书,下面又有一行大字:“山河信美,誓以热血保卫之”,系中央军校高教班旅次行军天师洞题识,两者落款均为民国三十二年八月。
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牺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遥想1942年20多万远征军入缅印作战,仅剩几万人生还,10余万军人的尸骨抛在缅甸野人山。中国抗战之惨烈,不堪回首!以龙陵松山战役为例,今腾冲国殇墓园九千将士的英灵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和景仰,可叹复可敬。因有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激励,后方修整的军人虽有闲暇行走于山水之间,但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字里行间还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005年末,看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内容涉及抗战故事,剧中主角系台湾著名演员秦汉出演。中华文明的底蕴和爱国爱乡的情怀在剧中主角恩怨情仇的演绎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心想,年近六十的台湾人秦汉身上怎会有那样丝丝入扣、浑然天成的民族情怀和气节?后来,我在《黄埔军校网站》上了解到秦汉先生本名孙祥钟,是孙元良将军的小儿子。可见,浅浅的一湾海水、隔不断两岸同根的中华血脉。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既是孟子的理想,更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终其一生、至死不渝的社会理想。
轿子雪山
丁亥季春,适逢“五一”长假,友人邀游轿子雪山,从昆明驾车奔赴禄劝山区小镇转龙小住,友人恰好在此筑有一楼,正可供我们下榻,住地距离雪山40公里。五月四日(农历三月十八日)晨,天阴欲雨,寒风顿起,凉意透心,生踟躇之意。转念想,此行不远数百里驱车前来,若不往,未免遗憾,遂决心登山。
查阅资料得知,轿子雪山地处禄劝乌蒙乡,北靠金沙江,南望昆明市,方圆50多平方公里,系乌蒙山的余脉拱王山的主峰,相对高差3000米。
车驶入雪山景区大门,天已放晴。管理人员称,大门离主景区还有17公里的路程,由于施工难度大,公路路面非常狭窄,许多地方仅容一车通行,无法会车,为避免车祸发生,禁止游客自驾车辆。并嘱我们下车购买门票和乘车票,乘景区专用客车进入景区。
上车缓行近一小时,方入主景区。一路见寒带植被,远近弥望,群山逶迤,连绵起伏,滇东北山岭之大,给我无穷的震撼。毛泽东《长征》诗句“乌蒙磅礴”,亲眼所见,远非想象可以感受。又乘缆车索道至黑箐步行爬山,海拔在3000多米,渐有缺氧之感。拾阶而上,到海拔4000米处,高山草甸,长有杜鹃、山茶、寒松等植被,与各处雪山景观无异。惟山顶两处天池,积满雪水,寒冷刺骨,但澄澈见底,清冽无以形容。似此洁净之水,人烟稠密的繁华之地,已不再有。沿巨岩生一瀑布,垂天而下,水珠四溅,声音粲然。眺望山峰极顶,云岚时开时散,若隐若现,异常神秘。可见,轿子雪山神性尚存。据说,此山被唐时的南诏王阁罗凤封为东岳,曾建东岳庙以供奉祭祀。但寺庙早已毁坏,庙基荡然无存,若不是游览线路标志说明,游人一般不得而知。依东岳庙旧址顺山而下,即进入一线天景。所谓“一线天”,乃两巨岩之间的下山小道,路极狭窄且陡峻,仰望不可见顶,中砌石阶上百级,只容两人并列上下,旁筑水泥栏杆护卫,以防游人跌落。小儿年方九岁,竟自行扶栏杆下行,亦不容易。回程乘缆车下得山来,已是下午六点多钟,整个游览,费时达五、六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岳父年高七十四岁,尚与我等登山至于海拔4050米处,行走利索,路人赞叹不已。
此次北行轿子雪山,沿途见村落稀疏,生气寂寥,房屋破败低矮,民众衣着陈旧,感民生凋敝,生存不易,物质生活不能与滇南相比。又见乌蒙山势高峻,谷深壑险,地瘠民贫,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亦应是滇东北人既能忍辱负重,淳朴善良,也尚武暴强,骁勇彪悍的地理原因吧!